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1个人14天做出总收入超1700万的游戏

日期:2025年03月07日 21:21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佚名

文 / 依光流

今年 2 月 PC 新游里,最奇葩的一款当属《掘地求财》。

相比《文明 7》《天国:拯救 2》这些热门大作,《掘地求财》显得非常不起眼,但从性价比、投产比来看,后者取得的成果却耀眼得多。

因为《掘地求财》的开发投入和耗时,只有 1 个人和 14 天,算上发行预热总共也就花了 5 周时间,而且它的售价只有 5 美刀(国区 18.5 元)。但从发售到现在不到 20 天内,这款游戏已经在 Steam 积累 8000+ 评论量和 90% 的好评率,全球热销排行最高达到 38 位(买断制排行为 22 位)。

另外根据第三方平台 Gamalytic 预估,它发售后不到 20 天的销量约为 53 万套(浮动区间 31 万 ~75 万),换算成销售额约为 1740 万(浮动区间 1010 万 ~2460 万),可以说叫好又叫座。这难免让人好奇,一款成本低得可怕、制作周期短得可怜的游戏,是怎么卖爆的?

01

这个问题的原因,在我看来不算复杂。

最核心的一点,是游戏的玩法足够纯粹。《掘地求财》的游戏内容十分单薄,按照开发者的描述,它只有 " ⛏ 挖洞 → 发现宝藏 → 卖掉宝藏 → ⚙️ 升级装备 → 挖得更深 → 发现终极秘密 " 这一条主线,特别简单。

背后涉及的创意和技术也不复杂,根据制作人 Ben 的描述,他在 Cyberwave 制作开放世界游戏《Solarpunk》的休假期间,因为闲得手痒,就利用空余时间在 14 天内将《掘地求财》(原名 A Game About Digging a Hole)开发了出来。

Ben 是《Super Motherload》的粉丝,后者是一款在火星上探索地下并挖掘稀有资源的游戏。基于类似的想法,Ben 想到:" 为什么不将挖掘机制、随机生成的矿石,和工具升级选项结合起来?" 于是《掘地求财》就这么诞生了。

其中涉及的技术,也是在早期开发《Solarpunk》时废弃的一套 " 基于体素的岛屿和地形塑造 " 技术,以及一部分 3D 资源和简单的过场动画制作。实际上,游戏的很多细节其实十分简陋,比如单调和直白的 UI,没有人物的挖掘动作只有前后抽搐的铲子使用动画等。

游戏的发行过程很随缘,去年 12 月 10 号在 X 特上公布并开通 Steam 页面,之后也没有做什么宣传,甚至还给发行商的新作《甘露岛》导流了一波。但或许是受到《Solarpunk》的影响(该作愿望单人数超 40 万),隔了 1 个月,《掘地求财》的愿望单人数就增长到了 10 万人。

又过了两周多,游戏正式发售,由于已经有不少玩家关注到《掘地求财》,它在发售首周很快就积累了不错的人气,Steam 好评量迅速破千,而后在 Twitch 上的观看人数也快速上升到 67000 的峰值。

在国内《掘地求财》这个译名虽然有梗,但距离《绝地求生》太远,还有《掘地求升》提前消耗热度,结果来看并没引起太多反响,只是在小范围内被玩家讨论。当然,这并不影响越来越多玩家为这款游戏买单。

因为截止目前,尽管游戏在 Twitch 的直播热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但它的好评量还在稳步增长,在昨天刚突破 8000,可见慕名而来的玩家依旧不在少数。

02

表面上看,《掘地求财》这匹黑马的成功,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偶然事件。

但从游戏的本质——「乐趣」的角度来看,这款简单到极致的「挖洞寻宝」玩法,反而是绝大多数 PC 玩家都离不开,甚至是乐此不疲、肝了又肝的一大要素。

这或许是人的天性使然,刨坑、上树、藏宝贝……这些童年乐趣,可能都刻在了人类的基因里。更何况对于生性喜欢种田的国人来说,有关「挖」的一切玩法,恐怕都能立刻上手,快速沉浸其中。

而「挖掘 + 寻宝」这套组合拳,在游戏当中也是屡见不鲜,更被无数玩家喜爱。就拿《泰拉瑞亚》《我的世界》这些经典作品来说,游戏里几乎每一种素材、每一个方块,都能被玩家挖下来,这充分满足了玩家的地图破坏快感和资源采集习惯。

同时挖掘时遇到的稀有材料,矿石、宝石、宝箱、新材料,又能延伸出工具武器防具锻造、珍宝制作、炼金和魔法学习、特殊道具获取、家园建造和装扮等一系列玩法。所以某种意义上,「挖掘」和「攻击」「移动」差不多,都是绝大多数玩法和乐趣的前置动作。

自然,玩家玩的游戏多了,也就慢慢习惯挖掘、依赖挖掘、喜欢挖掘了。就像朋友之间组队联机,建家、下矿、打怪、探图,总有人更倾向于沉浸在其中一两种玩法之内。基于这种不同的诉求,PC 游戏领域也诞生了很多「挖掘」名作。

比如销量超过 800 万套的《深岩银河》,它的特色就是星际矮人下矿 + 打怪,游戏中地形可以完全破坏,算是一种另类的挖矿玩法,不过矮人题材又放大了挖矿要素的存在感。

还有销量预估超 400 万的《异星探险家》,这款游戏更侧重纯粹的「挖掘→资源收集→生存建设」玩法循环,同样吸引力不俗。

当然,在《掘地求财》里面,挖掘之后的玩法和乐趣都压缩在了「寻宝、换钱、升装备」这三板斧上,重点还是圈一块地让玩家想怎么挖就怎么挖。

在「挖掘 + 寻宝」这个组合拳里,或许《掘地求财》的另一个极端可以看做是《黄金矿工》,前者侧重「挖掘」的乐趣,后者侧重「寻宝」的乐趣,二者在呈现核心乐趣上设计得都足够极简。

03

前面聊这么多,难免有人会往「做挖矿玩法就容易火」的方向想歪。其实我反而觉得挖矿不是重点,符合人类天性、本质乐趣充足、当下更加解压、反潮流的稀缺性……这几点才是《掘地求财》受欢迎的关键。

符合天性这点很重要,玩家可以不假思索地按照游戏的设计去游玩,比如拿着镐子就会想挖矿,握着剑就能联想到对敌,搞到一把消防斧就忍不住去砍树……当然,也可能是对着丧尸的脑袋来两下狠的。


如今很多游戏,尤其是手游,在交互设计上十分反人性。比如一个人物立绘,周围一排按键和红点,放在没玩过游戏的人面前,可能他的第一反应是「这啥?我该干嘛?你给我看这干啥?」而不是「我要去刷素材本」「我要把日常任务做完」「我要去抽限定卡」。

乐趣这一点也特别关键。一种乐趣是可重复性足够高,比如肉鸽玩法背后的随机组合,就像小孩子搭玩具积木,总有不一样的搭法。另一种乐趣是泛用性足够强,比如无论是武侠、武士,还是骑士,大家都喜欢拿剑拿刀砍点什么。还有一种乐趣是看起来很想笑,比如看主播玩《掘地求升》从差一步到最高点落到起始点。

上面这两点聊的是游戏内,而「当下更解压」和「反潮流的稀缺性」则指的是游戏外的因素。

玩游戏如果不解压,那就是变相的打工、换着方法找罪受。争夺、合作、成长、感动、消遣、摆烂……尽管人们对于娱乐和游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玩游戏图一乐的成分更多,释放生活工作压力的需求也更多。

所以当下哪种娱乐方式更解压,大众就会随波逐流飘到哪里。现在的手游越做体量越大、越重度,那短视频的便捷和解压就更容易抢走手游的泛用户,小游戏也因为更直接和趣味性强也容易抢走手游的休闲和中度用户。

反潮流和稀缺性也是差不多的道理,有些东西玩一遍两遍还行,玩上十来遍那就是受罪了,所以跟风的都活在别人的统治之下,另辟蹊径的反而叫好又叫座。比如方舟对媚宅二游的颠覆,原神对 3D 手游的颠覆……极简《掘地求财》对重度玩法的颠覆。

站在玩家的角度,就更好理解这件事了,过去大餐吃太多,偶尔换地摊烧烤 + 啤酒,也是一种人间好滋味。

原标题:1个人14天,做出总收入超1700万的游戏,何德何能啊?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16371c29.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1个人14天做出总收入超1700万的游戏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695) 热点(2657) 新闻(13321) 国际(5365) 娱乐(4730)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39) 音乐(2082) 民生(3844) 行业(363) 财经(1726) 股票(369)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5)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1) 养生(105) 医学(368)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09)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9982) 观点(1031) 房产(1144) 汽车(301)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0) 展会(4) 数码(219) 足球(222) 体育(1083) 教育(1405) 高校(1675) 法制(2241)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896) 美女(20190)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0)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